據說,耶穌在十字架上斷氣前,曾望向天空說了句「請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些甚麼。」耶穌固然是眾人行兇的受害者,但眾人在無知下釘殺耶穌,又何不是同樣的可悲?所以無論是行兇者,抑或是受害者都是在這個故事中只有輸家。
撇除宗教,深水步的悲劇又何嘗不是一場只有輸家的慘劇?一個精神病患者病發行兇,落得終身背負殺人之名;小孩衹想愉快嬉戲,卻命喪亂刀之下。倘若有足夠的社會大眾以及患者有足夠的支援及診斷,結果很有可能並非悲劇收場,可是世上並沒有如果。所以在哀痛兩個寶貴生命的掉失之餘,其實亦需反省為何精神問題所引發的慘劇,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顯然治療診斷在受成本所囿下,是有不足處外,然而精神健康方面的宣傳同樣顯得偏頗。電視廣告是現今隨了互聯網外的主要宣傳渠道,透過將簡化了的訊息設計成生動的廣告,是能將訊息快速散播,輔以電視的普及性及可見性高,因此電視廣告對於建構大眾對社會議題概念有巨大的潛能。可是在宣傳精神健康知識時,普遍採用的多以黑暗、胡言亂語等的片面及極端的場境作為設計的核心,所以與其說是為了教導朋輩家人識別潛在患者,鼓勵求助,倒不如說成是教導社會大眾標籤行為異於常人的一群,好讓及早敬而遠之。
簡單就是概念的轉移,將本應要對抗的精神病,變成了析別和對抗精神病人。
可悲的是,這種廣告創意的效果,除了是將弱勢的一群,更推向邊緣化外,著實沒有對推廣精神健康有脾益。精神病在繪形繪聲的影像下已潛移默化成危險信號,當看見自言自語者,行為怪異者便不自覺聯想至電視中陰暗畫面,結果一來患者得不到應在的體諒與包容,大大違反了融入社區的原意;二來精神病患亦成了隱諱,患病猶如必定出現廣告中的詭異行為,由抗拒成衍生的否認態度正窒礙潛在患者的求醫意向;同時大眾亦片面的資訊下,無疑亦凝造出製造敵人的環境,肆意將「痴線」套在異於己的人身上,引發更多的衝突。
因此,如果不跳出這種「製造敵人」的精神病宣傳方法,繼而真正地對推廣維持精神的方法,慘案將不停輪迴。一個只有輸家的棋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