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小小的卡片威力如斯之大,弄得堂堂高官狼狽不堪,政治威信毀於一旦後,還給予入境處大開白色恐怖之門,究竟誰是掀了勢利高官黑幕的人呢?一日真相未明,一日人人自危,可是也離不開士氣和團結大減的結果。
究竟打開白色恐怖大門的手,是出自真正的希望加強政府內部運作的協調性,抑或只是為高官出出氣,同時給其他職員殺一儆百的作用,其實難以判斷。畢竟像政府如此龐大的機構,不能沒有控制訊息統一發佈的機制,固此亦不能不執行,否則機構只會淪為各自行政的散沙。所以,入境署努力找出洩密者實是無可厚非。
然而,卡片背後所反映的除了是鬧劇一場外,更可怕是折射了行政制度的互不信任性,尤其是是制度執行者的不信任。我相信那些職員是因看不過高官權大氣粗的嘴面,才銳意讓社會抨擊他的不義之舉,可是他們向傳媒透露醜聞,而不是訴諸於行政的投訴機制,意味著他們相信在維持公義上,傳媒是擁有更大的效率,抨擊力也更大,使濫權者能權衡輕人人自危。但是若將此邏輯轉個角度,就是他們認為行政制度未能有效地管制高層的糊塗,更可怕是即是制度存在,卻一旦執行起來更顯得力不重心,犯事者不是僅受酌情責罰,便是在無了期的調查中不了了之,梁展文事件便是一個很好的借鑑例子。而盡責的投訴者,可能只是得到口頭上的欣賞,卻實質面對一籃子行政的私刑。否則,為甚麼那些能敢於揭高官瘡疤的職員,在面對白色恐怖大門,卻不敢坦承?
制度若是人人平等的話其實並不可怕,可怕是在於是制度的執行人。
從前香港的政治以高效和清明著稱,可是近年政府卻越發不爭氣,無論在管治和行政方面皆偏向弱勢,箇中不難發覺以權謀私,公私不分的事情越來越多,更可說是「官位權力論」是成了遊戲的潛規則。在政府管治偏向弱勢無力化發展同時,卻又不難看見他們欲不斷地試圖重建威望,不是動輒提出上億的基建,便是「甚麼港」的動人遠境,可是卻忽略了加強體制內個體的清明和智慧這一致命傷,更多的努力也是枉然和擾民的。
這件事件中我們其實應該同情蘇錦樑,因為他玩這個遊戲時不幸遇上了敢打貓兒的耗子,但我們更應同情自己,因為尚有更多的蘇錦樑在茍且渡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