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日星期三

議事堂,議事?不議事!

社民連三子一再在議事堂中使用粗話,甚至是暴力的掃台行動以表示不滿及意見,此引起了不少的風法,好比是黨派茅盾、市民認同感的問題,以致政府高官為他們的管治危機在四出撲火之際亦不忘諄諄訓戒一番。

「家長式」政府的憂慮
然而在大多數意見中,指責的理據都是認為社民連三子的過火行為不外是做 Show,直接地影響到議事堂的莊嚴聖,以致使社會低俗暴力化。然則,訓責他們的行為的理據是否可以只只單單怕市民,尤期是如教育官員所述害怕學生「有樣學樣」而喪失了社會品位,甚至如部份校長所指,這會破壞學生的理應有的「溫順性」?

這此想法很恐怖,首先是見諸如教育上的目標,是製造「溫順」的學生,而不是去訓練敢於批判及面對權威的膽量,更可怕的是將是非判別的能力由社會的個體身上抽離,彷彿不聽粗言,不見暴力就等同社會上沒有粗言暴力的存在,同時忽略及淡化之此等行為背後的理據,便將膚淺地將粗言暴力是等同於不道德。

這些無疑是「家長式」教育與官僚作風,無視了市民的道德價值的批判力。

「只許藍血說話?」

在評論他們應否有如此過激之行為前,不妨先了解香港議員的產生情序。立法會選舉制是代議政制,議員是由公民投票誕生,換言之議員正正就是代表著投他們一票的市民。

由此引伸的,就是議員應為他的選民團體利益著想作建言,即是選民利益被忽視,他們就應理直氣壯地扙言。而當下最困擾社會的問題,就是社會的焦點失距問題。在健康的社會,理應是對弱勢團體多加關注與支援,可是當下社會主流集中於社會中上階層,更甚是社會核心意識亦是中高階層作主導,形成弱勢的聲音漸被煩囂社會所覆蓋,好比如最近的煙稅風波、生果金事件、領匯租金、性工作者受襲等不同的問題,正是反映貧富之間的拉据及社會聚焦失衡的結果。因此作為草根代表的議員,在一個以中產藍血為主流的圈子中保障選民時,他們面對的就是階級意識之爭,如何可以引發焦點並及反映出他們的訴求與意見。

表達意見還是抒發情感?

因此,如果社民三子是用較難登大雅的行為與語言是為了表達出階層市民的關注,目標旨在改善他們生活困境時,其實是應該及不應受責的。可是運用自身的發言權去進行謾罵性、粗暴的情感抒發,其實卻是騎劫了選民。

且讓我們回塑之前的代議體制,選民與被選者之間是無約束的關係,即是議員在議會的一言一行實沒有義務去聽從選民意願 (雖會影響下一次選舉成果),而這種關係正正是反映出這個體制的一個重要奠基就是議員的獨立性與專業性。當選民向候選者投下一票時,是代表他們相信議員並不是諂媚於選民,而是能獨立地及專業地為他們去分析政策,不致於社會所邊緣化,更重要是他們的建言是能夠使減輕社會的不平等性。

換言之,選民希望得到的不是一時的言論意氣,而是生活的遷善;同樣他們需要的不是議員幫助他們渲洩情感,而是作出實用的建言。可是掃台、搶文件、粗口如輪轉中,除了加深社會對階層市民粗暴的形像外,有甚麼建設性?

言論自由
無疑言論及行動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石,可以當言論與行動不是變成針對的行為與侮辱,其實是進行反智的教育主。而且以群眾口舌自居時,卻說不出群眾期望渴求,只加深階層偏見,並豆只是瀆職,更是騎劫民意。

議事堂是議事,不是議人,不可不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